2020東京奧運在8月8日圓滿落幕,想必有在追看賽事的朋友,現在或多或少會有一種空虛感,就像是看完演唱會後意猶未盡的感覺。在全球被疫情陰霾籠罩下,東奧場上的運動選手,拼命揮灑汗水爭取榮耀的精神,給了全世界人民最大的鼓勵。只要不放棄,就有獲得勝利的一天。
台灣在本次奧運中表現亮眼,世界排名34,總共累計12面獎牌,分別是2金、4銀、6金。這是台灣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後獲得最多獎牌的一次,旅居台灣的我也感受到台灣人激動的心情。恭喜台灣隊啦!馬來西亞則是獲得了1銀1銅,也是可喜可賀,希望大馬國家隊繼續加油~
值得一提的是,台灣和馬來西亞這次都在羽球男子雙打中獲得了獎牌——台灣男雙組合王齊麟和李洋「麟洋配」勇奪金牌,馬來西亞男雙組合謝定峰、蘇偉譯獲得了銅牌。恰巧的是,兩組人馬都是首次參加奧運就獲得獎牌,相信這對他們四人來說都是一個好的開始!
「敗者為王」
這讓我想起馬來西亞的李宗偉。他曾經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羽球男單,連續在三屆奧運中獲得銀牌,但他卻不曾在重要賽事中獲得冠軍。他出過一本書叫「敗者為王」,後來被翻拍成電影,講述自己在職業羽球選手的路上,如何不忘初心,朝著夢想砥礪前行。
他接受了三枚銀牌的事實,也坦言自己很失落,但他必須勇於面對失敗。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,不是你不夠好,但對手就是比你更強,就算你全力以赴,發揮百分百水平,結果還是不如你所願。不管是世界球后戴資穎,還是大馬羽球一哥李宗偉,他們都「銀」得人心,值得敬佩。
順帶一提,李宗偉當年和中國的林丹、丹麥的Peter Gade和印尼的Taufik Hidayat,被稱為「國際羽壇四大天王」,尤其每次林丹遇上李宗偉,「左林右李」在球場上互相較勁,至今都是羽球迷津津樂道的回憶。
運動家精神
羽球是我從小到大最擅長的球類運動。記得小時候被鄰居大姐抓去「培訓」,沒有劃線的球場,連球網都沒有,就這樣隔著一道籬笆亂揮球拍;有時候還拿捏不好力道,球被打到屋頂上,還要用特殊的自製工具「撈」下來。回想當年的自己,還真是很認真在打球和撈球呢~
後來打球環境改善了,大家可以到球場切磋球技,感覺卻不一樣了。由於我經常會跟不同的團,自然也會遇到不同的人,一般大家都是享受運動和競技的過程,贏球開心歡呼一下,輸球也不會怎樣。
偏偏有些對手會很計較輸贏,而且贏的時候趾高氣揚,輸的時候卻翻臉走人,或是責怪隊友害他輸球,一點運動精神都沒有。幸運的是這類型的球友並不常見,我在台灣遇到的羽球同好都很有風度,是贏是輸都會悻然接受結果,有些在比賽結束後還很有禮貌地說謝謝。
消極比賽超NG!
2012年倫敦奧運羽球比賽,中國女雙組合于洋/王曉理與韓國組合鄭景銀/金荷娜,以及韓國組合河貞恩/金旼貞與印尼組合波莉/喬哈里,這四對組合在球場上缺乏鬥志和勝負與,表現連業餘選手都不如,最終因「消極比賽」被取消奧運參賽資格。
消極比賽是指在雙方或對戰其中一方違背求勝原則,故意輸掉比賽。可能是比分差太多了,或是對裁判、教練或球迷的不滿,所以不想認真繼續比賽。也有可能是在小組比賽的時候,球員已經提前出線,為了保留體力和實力,或避開同國的隊友、強敵,所以選擇消極對待比賽。
這種策略性的輸球是可恥的不道德行為,奧運級別的對決卻墮落得如此地步,這跟我遇到的那些球友沒什麼兩樣。體育本質是良性競爭,當你失去了求勝的心態,一味追求「自殺」的極端行為,那麼你做的事將變得毫無意義,甚至玷污了整個賽事。
重新定義輸贏
任何比賽最重要的是過程,這句話應該是老生常談了。可是很多人對於輸贏的定義,純粹在獎牌最終掛在誰的脖子上,卻忘了運動精神的重點所在。輸贏不是不重要,只是結果不應該成為衡量一位運動員價值的標竿。球場發光發熱的不是那面金牌,而是屢戰屢敗卻還是不斷努力的選手。
有任何想對柚子說的,歡迎來信talk2pomelo@gmail.com
*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或引用。